视线之外  (第2/3页)
每一周疲惫的尾声,把人抱进彼此的体温里,干净地出汗,再干净地分别。    她没有觉得这段关系“轻”。    也没有觉得它“沉”。    它就像她这些天最规律的一件事。    星期五晚,她会提前洗头,换床单。星期日中午,她会慢慢把床铺理好,换上T恤,重新打开电脑写申请材料,直到圣诞前的一个礼拜。    **    圣诞假期前的一周,图书馆里已经安静得不像话。    有些同学回国了,有些去朋友家过节,还有一些人干脆留在巴黎但不上线。走廊灯亮着,咖啡机也还在运转,可排队的人寥寥无几。    陈白坐在熟悉的那排靠窗座位上,外面是冬日的灰光和车水马龙的蒙日大道。    那天她本来没有预期任何回信。    邮箱里大部分都是“Merci   de   votre   candidature”,   “Votre   dossier   est   en   cours   d’examen”之类的自动回复。    但其中一封——标题写着她几天前主动联系的一位社科院女教授的名字——亮着粗体未读。    她点开时,心跳突然慢了一拍。    那是她最想争取的方向导师之一:一位研究性别、媒体与社会空间的资深教授,在学界和政策圈都有影响力。    回信很简短,但足够清晰。    她读了三遍。    教授愿意指导她的博士项目。    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条件:她本人已经有好几位在读博士,因此建议她寻找一位擅长图像分析或电影理论的导师共同指导,以形成完整的指导团队。    陈白没有犹豫太久。    她立刻查了这位导师推荐的每位导师最近的研究项目和课程安排,尤其对其中一位八大的导师印象深刻:她的项目名称叫《Intimité   et   regard   caméra   dans   le   dispositif   documentaire   contemporain》,和她论文中的部分计划几乎完全契合。    她写了一封措辞精准又不失诚意的邮件,附上项目摘要与现阶段草案,并说明已获得社科院教授的初步接收,寻求与其co-direction的可能。    她原本没指望能在假期前收到答复。    但对方回得很快,语气温和而专业,提出可以在圣诞前的一两天约个面谈。    **    那天巴黎天很冷,冷得像水泥地直接冻住了脚背。    陈白穿了深灰色毛呢大衣,围一条黑色围巾,裤脚收进靴子里,从十三区坐地铁到Saint-Denis,一路北上,出了地铁就是风。    她提前十分钟到达巴黎第八大学。    第一次来,她觉得这座学校比想象中更旧。楼道有点像八十年代的职校,红砖外墙,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张泛黄的公告。    她在Batiment   A找到了那间办公室。    213号门是虚掩的,透出暖气和打印机的声音。    她敲门,刚要说话。    门内的那个人回头的一瞬间,她的心猛地一顿。    是Li   Meng。    他也刚好抬起头。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