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 (第2/2页)
冷,没有一点的植物。但有一种大鸟一直在跟随我们飞,吉姆说不要喂这些鸟食物,怕形成依赖,从而失去自我捕食的能力。 人有不劳而获的本能,看来鸟亦然。我没听吉姆的话,还是喂了这些鸟儿面包。看见能飞这么高的鸟儿,我忽然想到了蓑羽鹤,唯一一种能够飞跃珠穆朗玛峰的鸟儿。 登山的真谛--我要飞的更高。 继续的行程,没有植被,只有裸露的岩石,在广阔的天空下,只有行者的步履声,更显寂静冰冷。在寂静之中,我用心灵聆听《寂静之声》。空灵的旋律中,舒缓的节调下,似乎只有不断的向上攀登,才能彻悟生命的本来意义。在美国“垮掉的一代”中,《寂静之声》更能彰显每个人孤独过后的含情脉脉。 我是一个很笨的女人,至今也不晓得生命的真谛。我喜欢孤单的旅行,但我并不希望孤独会伴随我的一生。故国三千里,深宫二十年。一声何满子,双泪落君前。 跟随吉姆,我只是机械的向前走。路,越发的难走,艰辛更甚于蜀道难。 到达巴拉夫营地,已经是下午三点多。为了准备明天凌晨的登顶,挑夫们马上开始张罗晚饭。 我这时也在打量巴拉夫营地,条件很简陋,周围都是荒芜的沙砾,仿若置于月球。几天前还是烟雨蒙蒙的热带雨林,如今却是鸟不生蛋的荒野,乞力马扎罗山给了我太多的惊奇。 远望,云海仍旧在远方。在夕阳的阳光里,在冰山的映射下,光怪陆离,极尽旖旎。我真的想再云海上行走,感受腾云驾雾、彩云追月的梦幻。 霁月难逢,彩云易散。知道黄昏短暂,我贪婪的欣赏眼前的一切。更美的是晏几道,给乞力马扎罗的黄昏平添许多温情。晏几道说--梦后楼台高锁,酒醒帘幕低垂。去年春恨却来时,落花人独立,微雨燕双飞。 记得小苹初见,两重心字罗衣,琵琶弦上说相思。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 当时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。彩云归何处呢?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。 每次在宿营地,我都会呆呆的看着风景出神。不同的风景,就会带给我不同的心情。所以,我的足迹,可以是心灵的旅程。 吉姆这时候走过来,说:“夫人,你在想什么呢?” 我说:“没有,就是很喜欢这里的风景。” 吉姆笑笑,说:“没有打扰你吧?” 我说:“没有。过来,一起看看吧!”说完,我把座下的石头让了一让。 吉姆说:“不必了,如果您不累,我可以到远处看看。” 吉姆带我到附近的冰川看了看,原来以为冰川是圣洁。但走近近处,在杂芜的火山石砾中突兀起一座座冗长的冰川,没有太多的崇高之情。甚至,冰川还有些脏。 想必,人也是如此。远远的看去,都如冰川一般的唯美。但走进,吹毛求疵,雀斑黑点,也无非如此。 在荒原之中,我居然看到一些动物的尸体。 吉姆说:“这里没有食物,但很多大象、豹子都会在通往峰顶之路上死掉,不晓得为什么。” 我说:“可能在他们眼里,乞力马扎罗山也是心中的圣地吧!” 吉姆道:“恩,可能他们也知道自己大限将至,所以在这里选择临终。” 我相信,很多动物对自己的死亡都是有预见的。以前,我家养的猫,生命的暮年,都会失踪,然后在离家的不远处寻找到它的尸体。如陶渊明的《挽歌》,第一句是“荒草何茫茫,白杨亦萧萧”,最后一句是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 于死亡,我们和动物一样。 不久,我就和吉姆回到了大本营,吃饭,睡觉,准备半夜的登山。 吃饭间,我问为什么偏偏选择半夜登山?吉姆说是为了看日出。 我说:“我不喜欢日出,白天登不行吗?” 乔治道:“不行。” 我问:“为什么不行?” 乔治道:“计划安排的,不能更改。” 我反问道:“如果改了会怎么办呢?” 乔治道:“如果改变计划,我就不背你登顶了。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