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1 (第1/2页)
1
2008年9月12日,苏黎世机场的登机口前人群安静稀疏,王瑶站在安全线外,看着丈夫周言背着双肩电脑包走向登机通道。他穿着灰色风衣,头发理得整齐,脚步干脆利落。临行前停下来,对她说:“三天开完会就回来。” 她点了下头,没有作声。周言笑了下,就像例行公事一样转身进了闸口。登机口的广播很快掩盖住他的背影。 那天上午天气很好,阳光透过玻璃天窗斜斜洒下,机场大厅干净、明亮。王瑶没离开原地,一直站到人流散尽。她回到家时正好是上午十点,厨房桌上还留着早上的咖啡杯和没吃完的吐司。 她把助听器取下放进盒里,手机调成静音,坐在沙发上准备接入一场国际远程会议。她是律师,近年在几个NGO做常驻法律顾问,处理跨国项目的合规文件,偶尔也出庭。过去五年,她和周言在苏黎世生活,表面平静。周言在瑞银UBS苏黎世总部工作,原是结构化金融部门的副总监,一直在做产品设计和高净值客户管理,她之前也曾在UBS投行部门短暂就职,两人因工作认识。 认识那年,王瑶刚从卢塞恩法学院毕业,工作第二年。周言是交换项目过去的中国留学生,留在瑞士工作后逐渐爬上去。两人都不是多话的人,相处却很自然。婚礼没有办得隆重,仅请了双方各自少数熟人吃了顿饭,领了证就算开始了。 凌晨四点,电话响起。她醒来时还迷糊着,看到屏幕上是美国区号。电话一接通,那边传来周言压低的声音: “我被捕了,在美国,需要律师。我在拘留中心,不能说太多。” 王瑶坐直身体,手机差点掉在地板上。她想问什么,却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喇叭声和一声短促的指令。通话被挂断。 她没有慌张,只是慢慢穿衣服、洗脸、开电脑查航班,打给几位还未入睡的同事托人联系熟悉的刑事律师。整个过程用了不到四小时。天还没亮,苏黎世湖上飘着一层雾。她戴上助听器,出门前从保险箱取出那本美国护照,塞进外套内袋。 飞机从苏黎世直飞纽约肯尼迪机场。她在商务舱靠窗位置坐下,把椅背放平,闭着眼听引擎的轰鸣。助听器开着最小档位,只为了让自己有种还听得见的控制感。 她18岁那年出了件事,从此再没踏上美国国土。那事之后,她被送往卢塞恩读书,音讯切断,没人问她愿不愿意。一夜之间,切换国家与语言,失去几乎全部联络人。现在,她在高空三万英尺的机舱里,靠着舷窗闭目养神,像是倒回原点。 抵达纽约时已是9月14日清晨。她从“US Citizens & Permanent Reside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